咨询热线:400-166-0800 010-68656355 010-68660760 010-68638697
“中性化风潮”近年渐盛,一些青少年误认为这是个性的体现,父母们则担忧不已,如临大敌。因此,我们有必要先了解有关性别的心理学知识。
“根据本姆的双性化理论,人的性别倾向可分四种:男性化、女性化、双性化和中性化。前两者性别特征典型,个体发展局限平庸;中性化缺少显著的性别气质,个体发展较为片面,难以发挥原有性别特色,反而具备另一性别的缺陷;而双性化是最为理想的性别模式,它集合两性优势,在自我概念、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 解、人际关系上都优于单性化者。”朱佳介绍,“举例来说,很多人到中年者,日趋成熟,呈现出双性化特征,如女性更果敢,男性更温和。想让孩子拥有完善的性别人格,需要父母正确引导。首先,不宜将性别特征区分得过于泾渭分明,很多特征并非专有,应为两性共有,而应兼收并蓄,这也是‘双性化教育’的主旨。”
家长在引导孩子发挥自身性别优势的同时,可以学习异性良性的性别内涵,而非外表特征,此引导须顺其自然,掌握分寸。遇到因自我意识蓬勃而产生的行为逆反,家长则不必太紧张,理解为主,不可强求,不妨陪伴孩子安然度过青春反抗期,静候其变。
最 后,值得注意的是,青春期对孩子的性别教育很重要,现代家庭呈现出女性强势主导,男性逃避疏离的状态,对子女的性别倾向有诸多不良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性别样本,身教重于言传。父亲回归家庭有所担当,母亲善解人意柔韧处事,父母双方重视合作,相得益彰,让孩子在日常生活中领会两种性别各自的优势,方能起 到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