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166-0800 010-68656355 010-68660760 010-68638697
“不合群”的孩子,该怎么对待?
很多妈妈常常觉得自己的孩子不合群,从2、3岁的孩子到青春期的孩子,孩子的“不合群”总是妈妈们担心的一个事情。
对一个2、3的孩子,很多家长尝试把孩子带到人多的地方去,希望这样的环境可以让孩子融入进去,可事实往往截然相反,人越多,孩子越粘妈妈。这让家长们又恼又烦,担心孩子会形成孤僻的性格,以后再调整就麻烦了。在中国这样的文化教育下,可能孩子越是合群就越是健康,但这样的“合群”往往并不一定都是问题。
孩子不和其他小伙伴玩,有时候是一下因素造成的:
了解更多,预约专家,请点击对话框!
一、孩子行为习惯受先天后天两因素影响。
1、孩子天生喜欢独处。生喜欢独处的孩子里,生命品质里有更多的安静和空间,自我探索内在的动力更强。包括马斯洛在内的很多杰出人士都保留了小孩子时期“惯性独处”的品质,使得他们对社交的依赖性并不强,可以有更充分的时间和空间对世界进行独立思考。
2、后天环境造成。后天环境里的独处是由孩子出生后遭遇的事件形成的潜意识观点造成的,如果孩子遭到过小朋友特别的侵犯,或者在与小朋友玩耍的时候经历了很不愉快的记忆——有些家长喜欢在孩子共同玩耍时强迫孩子分享玩具——孩子会因此形成独处模式。但同样,这仍然未必是件一定要调整的坏事。可以选择引导和平衡。
了解更多,预约专家,请点击对话框!
二、同伴社交由孩子的年龄特点。从统计的角度,社交敏感期之前的孩子都不是真正社交,虽然在一个空间里共处,但并不共同做一件事情来达到社交需求的满足。
举个例子,两个在一张地毯上坐着的1岁儿童,很有可能一个玩车,一个玩积木,但和平共处,互不影响。称之为“平行游戏”。社交的萌芽需要到2岁之后,一般在4岁左右出现第一次爆发。
而家长可等不了那么长时间等待孩子合群,所以,当孩子只从亲子关系中获得满足,而不尽快建立伙伴社交时,大人们就着急了。
了解更多,预约专家,请点击对话框!
能够欣赏孩子独处的家长,是能够理解孩子“独处”时的美好的,大多是自己也体会过独处时的专注快乐的家长。而迫切需要孩子合群的家长,有可能是承担着一定的 价值观压力:你的孩子不合群,所以你的教育能力差。那么,如果价值观发生调整:你的孩子很会独处,你真会教孩子。家长们,感觉怎么样呢?
但如果确实是孩子想融入小伙伴,但是又不知道怎么融入的话,可以让孩子们一起玩一些故事或游戏的角色扮演,当每个孩子都需要去扮演一个角色的时候,或需要去完成一个任务的时候,孩子相对会容易融入环境中,当然如果孩子不愿意的话,也不要太勉强,可以在旁边观看大家玩,让孩子感受到那种快乐和感染,循序渐进的进行。
了解更多,预约专家,请点击对话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