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166-0800 010-68656355 010-68660760 010-68638697
人际关系中,需要的满足最好是平衡的,你可以付出,你也可以索取,我可以从你那里得到一些满足,我也可以去满足。
这时,需要或者说能量是流动的,我的心得到滋养,你的心也得到滋养,这个关系也得到了滋养。
M的人际关系是严重失衡的,他只给而不要,这样一来,他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对方又会产生负罪感。于是,最后他会成为孤家寡人,不管他多么能够继续满足别人的需要,别人都会有点不敢和他来往。毕竟,需要很重要,负罪感也一样重要,谁都不想成为罪人。
不过,更进一步来说,将人际关系建立在满足彼此需要上,这的确是形而下的境界。
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则说,关系有两种,一种是我与你,一种是我与它。
当我将你视为满足我的需要的工具与对象时,这一关系就是我与它。
当我没有任何期待与目的,而是带着我的全部存在与你的全部存在相遇时,这一刻的关系就是我与你。
刚刚,有快递员给我家送了一份快递,我收了快递后说了一声谢谢。他走之后,我回忆时发现,尽管事情是刚刚发生的,但他的样子已然非常模糊。
因为,我和他没有相遇。
对我而言,见面那一刻,他就是一个“快递员”,满足了我正在进行的一种需要。如此一来,我就没有拿出我的全部存在去碰触他,于是他对我而言就是很模糊了。
同样的,可以推断,对他而言,我也只是一个客户,满足了他的工作的一种需要,他也没有拿出他的全部存在去碰触我。
想到这一点后,我看着我最心爱的阿白(我家养的加菲猫),那一刻,我刹那间明白,尽管它对我而言是很清晰的,但我与它仍然是以一种需要与被需要的方式来建立关系的。对我而言,我喜欢它的可爱,于是它一直扮演可爱与我打交道。
那一刻,我忽然间好像穿透了一切,看到了阿白的全部存在。
很有趣的是,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阿白与我形影不离,我走到那儿它跟到那儿,而这时我们彼此之间是没有任何需要的。之前,这种形影不离只发生在它需要我时。
我也想起一次在飞机上遇到的一个帅哥,他至今还在我脑海中无比鲜明。我清晰地记得,他和任何一个人打招呼时,都是全神贯注,他的眼睛会全然真诚地看着你。先看到他与空姐打招呼时,我想,哦,这小子,他估计什么样的女孩都可以追到手。
接下来,当他也这样看我时,我明白,他这不是一种人际交往的技巧,而真的是一种境界。
需要是有罪的。
所以,我们想戒除需要。并且,你会看到,需要总是与被需要在一起,它们势必是在关系中呈现。
那么,是不是当我是孤家寡人时,这个罪就可以没有了。
所以,很多想开悟的人会斩断关系,独自一人待着。
这是一条路。然而,当境界不到时,独自一人待着会受到至少两个严峻的挑战。一个是饮食,一个是男女。修严格断食的人时,饥饿感甚至会让胃液变得贪婪而吞噬掉自己的内脏,性的欲火也可以让一个人走火入魔。
也因而,我们会不断听到,如何如何厉害的修行者借修行的名义大搞男女关系。
在我看来,孤家寡人常常是一种奢望,而需要或欲望总是逼迫着你去建立关系,在人际关系中寻到一条路。
这也是心理学的魅力所在,现代心理学将着眼点集中在人际关系与需要这两个主题上,并表示,关键不是消灭欲望,关键是接受欲望,并看到围绕着欲望而产生的负罪感,并从这种负罪感中走出来。
那时,我们还是有欲望,但我们将不会用破坏的方式去追求欲望。
实际上,我们之所以用疯狂的方式表达欲望,恰恰是因为我们自己觉得这是有罪的。
接受恩惠的人为何经常“没良心”
妈妈问我:“你老姨(她的妹妹)很个性,连我的电话都不接,她小时候我给她洗尿布,背着她,长大还一心供养她上大学,她现在这样对我,这人为什么这样呢?”
下面黑色字体代表我的话,蓝色字体代表妈妈的话。
“妈妈,小时候你为她付出,这种付出有期望回报吗?”
“没有啊,我不指望她给我任何回报。”
“我为你付出那么多,至少给我打个电话,至少心存点感激吧。”我加重语气重复了一遍。
妈妈笑了。“恩,是有这种期望”
“我们普通人的付出,通常都带着一些私心,一些期望,是吗?”
“是这样的。”
“如果一个同事今天帮你买了盒饭,你会怎样?”
“感激她,改天也买一盒饭给他,或者送一袋零食。”
“这样就平衡了是吗?”
“是的。”
“如果整个部门出去旅游,只有一个同事坚持留下来把大家没完成的工作做完,你会怎样平衡这件事?”
“好像没法平衡。”
“没法平衡,当你面对这个同事,会有什么感受?”
妈妈感受了一下,说:“内疚,不好意思看到他。”
“然后呢?你会喜欢经常和他在一起,还是尽量疏远?”
“离远一点好吧。”
“偶,这帮没良心的同事,我付出了那么多,我不需要你们回报什么,至少对我好点吧,居然还都远离我!”我加重了语气。
妈妈不好意思的说:“其实,我就是那个同事出去旅游我偏不去的人”
“回到老姨的事情上,你小时候像小妈妈一样照顾她,她怎样可以平衡?”
“恩。。。无法平衡。”
“当她无法平衡时,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内疚,不好意思见到我。”
“明白了吗?”
“明白了,呵呵。”
“那怎么改善我和你老姨之间的关系呢?”
“当同事带盒薯片和你一起吃,你会有什么念头?”
“我明天也带点零食来。”
“一个小孩子在吃牛肉干,还不太会说话,伸出稚嫩的小手,对你笑,意思是说,阿姨,你也来吃。你会怎样?”
“这小孩真可爱,我会接过牛肉干,亲她一下。”
“你会这样想吗,明天我得带点猪肉脯还给她才行?”
“这倒没有。”
“这有什么区别呢?为什么大人之间的付出要去平衡,孩子的付出,却觉得不用去平衡呢?”
沉思了很久,妈妈说:“小孩子分享零食,很单纯,一点期望都没有。”
“我们凡人的付出,通常带着私心,所以讲究平衡,付出同时也给对方为自己付出的机会。尽量不要去做对方无法平衡的付出,这样关系才会稳固。而有时候,尤其在亲密关系中,我们不得不做出对方无法平衡的付出,比如妈妈对孩子的养育,哪个孩子能平衡呢?那这时候怎么办?”
“单纯的付出,减少期望。”
“很好,佛陀说,有心施德便是无德,像小孩子和你分享零食,是真正的不住相布施,真正的功德。因真爱而付出,是不带任何期望的。这样的付出即使再大,也不会让对方有压力,感到内疚。这样的付出,本身就是圆满的,平衡的。佛陀终其一生为众生服务,但是没有任何一个人感到恩情难以回报,感到内疚。所以每次我们付出之前,都可以先停一下,觉察下内心,是不是有很多期望?这付出会不会太绝,对方无法平衡?不用要求自己做到佛陀的境界才可以付出,尊重自己目前的境界,每次多一点觉察,就很好。”
“恩,原来同事,你老姨远离我,都是我的原因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