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136-9110-4511
如果青春指的是一段生理年龄上的时光,那每个人都有。但如果指的是一种朝气蓬勃、勇于尝试、有好奇心和新鲜感、敢于反叛的心态,我想我们很多人未必真的拥有青春。
我 并不赞同《致青春》里的青春观。电影里,郑薇对死去的阮莞说:“阮莞,只有你的青春是不朽的”。如果青春就只是一段非常短的年龄区间,那我们所有人的青春 都终将死去。相比之下,几年前的《老男孩》对青春的致敬更有诚意。青春是热情,是好奇,是勇敢,是尝试,是不信邪,是在我们体内跳动的一颗小火苗,随时有 窒息死亡的可能,它需要我们的呵护,然后可以一直燃到70岁。没错,滚石乐队的老头子在70岁还在舞台上玩摇滚,还唱着“我无法得到满足,我就是要不停去 试、去试、去试……”这应该是对“青春”的更纯正的诠释。
中国人习惯在年龄上互相和自我胁迫,尤其迫害女性
整体观察起来,中国人对年龄,特别是女性年龄的看法,还具有一种动物性的狭隘,仿佛还停留在过了30岁就要挂掉的原始人时代。我们在年龄上的相互胁迫和自我胁迫简直就是一种“集体犯罪”。
最可怕的一种是全社会对女人的胁迫。中国男人择偶,看女人第一就是要年轻。有人发现美国人娶的中国太太多数不漂亮而且年纪偏大——40岁的中国女人在国内 根本不受待见,但出了国,境遇就完全不一样。在中国征婚网站上,男人几乎一律要25岁以下的女人,而西方男人对于年纪基本不设限。
西方男人并不是不知道二十岁的女孩更能带动荷尔蒙,但他们对女人的欣赏超越了完全动物性的原始冲动。比起纯粹的年龄来,他们更想知道一个女人爱玩什么运动,爱听什么音乐,爱读什么书籍,有过哪些生活经历,是否和自己有共同语言。
在 社会观念上,连中国妇联都将28岁定义为“剩女”的门槛,可见女人们生活在多么危险的环境里。“女人30豆腐渣”的恐吓还无处不在,导致女人在年龄上强烈 不自信。相比之下,法国女人的青春可以绵延到五六十岁,在我们这儿是老祖母级别的人,仍然可以穿得优雅美丽,谈一场浪漫的恋爱,享受男人的欣赏和赞美。
另一种非常显而易见的是长辈对年轻人的胁迫。中国的长辈也大多是一群未老先衰的人,个人生活严重匮乏,自己一辈子没啥指望,就全指望在子女身上了。对老去的恐慌更加剧了他们对年轻人的控制。
典 型的中国爹妈就是在孩子20岁前千叮嘱万叮嘱别谈恋爱,一到了大学毕业就开始安排各种相亲,各种唠叨:“年纪不小了啊,要抓紧了啊”,“你再不结婚生孩 子,我就要犯病了啊”,“隔壁的小王,都当爸爸啦”。我们这儿有一大群大爷大妈,年纪大了没事做,就等着抱孙子来填充晚年,要是孩子一说“不急,还早着 呢”,他们就开始追溯他们的年轻时代,“还早啊!想当初我在你这个年纪,都几个孩子的爹(妈)了呀。”他们火急火燎地提醒着你:你已经老了。哪怕你才刚毕 业两年。
还有一些特别喜欢自我摧残的。穿梭在80后90后里,你会听到大量的抱怨:“我老了。”“我已经是个资深剩女了。”“再不嫁人就没人要了。”“00后都要出来了呀,岁月不饶人哪。”——我的感觉是,这群人从来就没有年轻过,接着又迅速地老去了。
随着身体的新陈代谢而速朽的,只是伪青春,就和一盆塑料花没两样。
真的青春,是不朽的。与其缅怀它,不如保护好它,它可以在你身上存活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