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166-0800 010-68656355 010-68660760 010-68638697
双节长假,迎来结婚高潮,“剩男剩女”们免不了参加各种相亲活动。
不过,中国社会工作协会婚介行业委员会日前发布《2011中国人婚恋状况调查报告》显示,近8成女性认为,男性月收入超过4000元才适合谈恋爱;90后大学生多认为“无房不婚”。
同时,各种名目的彩礼钱以及一些人在相亲中对物质条件的过分强调,也成为外媒热议的话题。像美国《纽约时报》以《中国式相亲胜似一桩买卖》为题,批评“拜金主义”横行的中国式婚恋。
《纽约时报》的文章只是一家之言,但在西方国家,或与中国文化相近的亚洲其他国家,人们如何看待婚恋?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观,在老外的眼中又是怎样的?
法晚记者采访了不同国家的适婚青年,从他们的讲述和解读中,或许我们能找到当前“中国式”婚恋需要反省的地方。
外媒不解 “中国式相亲像买卖”?
法新社这样描述中国企业家单身俱乐部举办的一场相亲会:一群打扮入时的年轻的中国女孩坐成一排,手里攥着列有体重和三围信息的表格,等着参加“面试”。看起来这些人似乎是来选美的,但其实她们将在这项离奇比赛中争夺与亿万富豪结婚的机会。
该报道说,近年来,由于婚恋电视节目大行其道,逐步上升的择偶标准受到人们的关注。
报道援引耶鲁大学社会学家德博拉·戴维斯的分析说,随着中国富裕起来,一些年轻人的物质需求逐步上升,中国人现在常见的择偶要求是对方必须有房。而中国快餐式的都市生活方式、社会变革热潮、蓬勃壮大的富豪阶层以及较为开放的性观念,也导致中国人的择偶过程变得复杂起来。
而《纽约时报》的评论更加尖刻,其以《中国式相亲胜似一桩买卖》为题,对中国式的相亲方式和婚恋观进行了一连串的质疑:“在中国,从一开始约会的‘赌注’就很高:目的在于结婚,爱不爱没关系”;“在中国,浪漫通常会成为实用主义的牺牲品;约会往往会变成商业交易”;“有些女孩甚至花费数千美元参加‘嫁千万富翁培训班’……人们不仅要寻找迷人的微笑或爱情的火花,还要追寻金钱和缔结连理的承诺”。
西班牙《世界报》评论称,在中国,如果没有房子,那么每个人就不一定都能和自己喜欢的人结婚。
文章称,按照中国的传统,单身男子要想结婚就必须是自己房子的主人,而在今天,买房子需要一大笔钱。
法国:相亲失败率75%
“中国人相亲挺奇怪的!哪有一上来就问对方,有没有房子,有没有车,一个月赚多少钱的?”
北京语言大学的法国留学生麦克·克兰德觉得,一些人在节目中赤裸裸地大谈结婚的各种物质条件,很可笑,也让人很难理解。
他说:“如果我很喜欢一个女孩,我第一次见面就这样问,那个女孩会觉得我太粗俗无礼,以后不会跟我说话了。”
他告诉记者,在法国,相亲有75%的失败率。法国人的婚恋观很简单,爱就是爱,女人很少为了追求物质生活而结婚的,以财力作为择偶标准的做法并不常见。
法国人更看重的是双方价值观是否趋同,性格是否合适,跟家境和收入等物质条件无太大关系。
日韩:相亲看重学历、职业 结婚也讲排场
不过,在文化和地理上都与中国相近的日本和韩国,也同样注重相亲,只不过经济条件不一定是择偶的重要条件。
在日本,人们也非常重视相亲,但和中国不同,学历要比经济条件更受适婚男女重视。
毕业于东京大学的编剧铃木小姐热衷于各种形式的相亲,她告诉记者,男人长得是否英俊、年轻,身高多少,家境如何,收入多少,这些都不在她考虑的范围内。
铃木告诉记者,在日本,人们不会根据对方外在的物质条件来决定是否结婚。但是,职业和学历除外,相亲时会注重看对方的这两点,而具体收入多少等经济条件一般不被放在择偶条件里。
有趣的是,和中国一样,日本青年如果到了适婚年龄仍未婚,便会引来一帮亲朋好友主动帮忙,物色对象、牵线搭桥,安排相亲。
在韩国,相亲是一件非常慎重的事情,可马虎不得。今年33岁的韩国记者康女士,目前仍“待字闺中”。对于未来的老公,她有自己的想法,她觉得交往和结婚不一样,只凭互相喜欢不足以构成结婚的条件,必须在经济、文化和家庭等各个方面都合适才行。
康女士介绍,在韩国,择偶标准很重要的一点是看对方的职业。“男方如果做医生,女方如果做教师,就会格外受欢迎,大家都想找一个受人尊敬的伴侣。”
相似的亚洲文化圈,形成了相似的婚恋文化,韩国人在择偶和结婚过程中也不乏攀比的风气:不仅见面前的中介费要交足,媒人的答谢费也要给够;见面时的衣着打扮也是要大方得体,见面的场所更是经过精挑细选的;而结婚过程中的聘礼准备、婚礼筹备等,更是越有钱越讲究排场。
专家分析
欧美婚恋观也曾偏离传统
回归值得借鉴
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分析说,西方以感情为基础的婚恋观,实际上也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婚恋价值观的传统回归。上世纪60-80年代,性解放运动席卷欧美,传统的性道德分崩离析,导致离婚率攀升,艾滋病蔓延;直至90年代,人们开始反思婚恋观偏离传统所带来的社会恶果,于是“家庭复兴”运动兴起,人们的婚恋观开始向纯洁忠贞和严肃负责的传统的两性关系和家庭观回归。
夏学銮指出,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期,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拜金主义思潮涌动,当代中国青年的婚恋价值观也在发生着转变,他们告别传统的婚恋模式和价值观,择偶条件不断向物质化、功利化的倾斜。而欧美婚恋观的转变过程,对当代的中国青年有借鉴意义,以感情为基础、不夹杂社会、经济条件的婚恋价值观值得提倡。
现身说法
老外的中国新娘
嫁给捷克富商的中国女子陈洁(化名)告诉法晚记者,在西方,女性嫁入豪门仍外出工作、经济独立的情况很多,这样的人会受到社会的尊敬;而以功利为目的的婚姻往往维持不久。
陈洁告诉记者,自己嫁给富商丈夫,并非看中他的财富,而是两人在工作中相识,情投意合的结果。婚后她一直保持经济独立,并勤俭持家,婚姻因此一直美满。
相反,陈洁的一位朋友嫁给一位美国富商,没想到到美国后虽然跟丈夫住在富人区里,却被要求所有的生活开支都采取AA制。这位朋友难以支撑富人区高昂的生活费,最后只好离婚。
美国:富豪“装穷”觅伴侣
美国商人克里斯来北京八年了,今天上午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他告诉记者,美国人和中国人对待感情和婚姻的态度有很大的差异。他认为中国人到了一定年纪就开始张罗相亲,见面先了解经济状况,婚姻物质化。
“富豪征婚和《非诚勿扰》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市场,简直是一场闹剧!男人有钱、有房、有车就能和美女结婚,这不是用钱买来的婚姻吗?”克里斯对于中国近年刮起的“物质婚姻”风气,感到很不解。
克里斯介绍说,美国人从小到大被灌输的文化是独立,包括经济上和精神上的独立。美国女性从来不是“小鸟依人”的类型,很少会因为要改善生活水平或寻求经济依靠而结婚。
他还告诉记者,美国人宁愿单身,选择独自等待理想的另一半,也不会去相亲,更不可能以自己的经济条件作为“诱饵”来寻找结婚对象。因为他们觉得,通过“炫富”的方式找来的人不可能成为理想的伴侣。有时,一些富豪甚至会隐瞒自己的经济状况,来看清对方究竟爱的是自己的人还是自己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