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166-0800 010-68656355 010-68660760 010-68638697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博士研究生张炘炀,是中国最年轻的博士,曾经成为中国“最小大学生”的他一度是媒体与教育界的关注焦点与热捧对象,而最近张炘炀在媒体上直言要求父母“全款在北京买房”,又一次让全国的媒体将他包围,而这次张炘炀要面对的,不再是惊奇与褒赞,而是质疑与批判。
最小博士“买房门”却映射出教育与社会最尖锐问题
尽管16岁的博士抛出让父母在北京全款买房的言论,遭到了很多人的非议甚至谩骂,但我们不得不承认。无论你是同情、中立还是指责,张炘炀向父母抛出的诉求,向媒体袒露的愤怒,却都是我们大多数人正在面对的压力与问题。在央视《看见》的采访中,张炘炀的一句质疑实际上指的很多人去思考::“我博士出来,我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博士毕业有用吗?博士后毕业有用吗?”
这让我们很多在大学毕业之后急于寻找工作的大学生心中,不约而同的想到了一个有关教育目的的问题。中国与西方教育存在的差异,不仅仅源于思想意识的自由领域,更多的则在于目的性。欧美的民主文化中,高等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自我实现,只有达到自我实现,才能为整个社会进步起到推动作用,个体的单元作用被反复强调。而中国自古头悬梁锥刺股的目的,大都是为了“光耀门楣”,尤其对于出身贫穷的人而言,学习是一种摆脱宿命与歧视的最有利方法。无论是从学生还是从家长的角度,接受高等教育,想必也大都是为了能因此找到一份更合适的工作,提高收入与社会地位,而这些动因的初衷,却又难以避免的回归到有关住房、金钱、地位的问题当中。
在传统意识的影响下,当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诉求,无法通过看似最平等的教育手段得到实现的时候,内心的焦虑与现实的残酷就会加速冲击,在一系列的作用下演变成新的社会问题。然而现在普及“教育是为了提高素质而并非是赚钱工具”的思想,在大多数人的需求面前,却是显得过于苍白。
错误产生于在心理成长与社会现实的不平衡当中
张炘炀在教育上的“成功”,源于父母的期望与指导,而这种指导对于孩子而言却可能是一场“心理绑架”。从心理健康的角度而言,最健康的状态莫过于“在正确的时间做正确的事”,心理年龄与生理年龄的匹配是我们想要达到的目的。当张炘炀将自己父母的期许移植到自己前途的时候,一方面,在比他人年轻十岁的前提下,他却要接触更多来自于凡俗社会的问题,成年人尚且难以应付眼前的房价、户口、潜规则,一个时间上没有足够经历的孩子就更难以完全消化。另一方面,之所以张炘炀如此高速的升学,其内心一定存在足够强大的趋力,而物极必反。当正面的趋利趋近于失控的时候,内心的天平也难以保持平衡。其实张炘炀所要求的,不也正是处于正常博士年龄段的人们共同的诉求吗?只不过作为一个智力超常心智却尚不成熟的孩子,深受时代的冲击,表现的过于偏激,其实正是对于在教育中丢失了的童年的代偿,以及对生活学习中压力的疾速释放。从这个角度上来看,16岁的博士抛出这样的言论,其实并不意外,但是对于长久以来中国人“教育兴邦”的理想而言,这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意外”。
再次提醒各位家长:教育当顺其自然
顺其自然的教育理念,或许已经被很多教育专家和心理专家说过千遍万遍,在很多家长耳边已经“滥透了”,但揠苗助长的悲剧却并没有因为不断的警示而停止上演。张炘炀的“买房门”其实在意义上并不算是悲剧,顶多只是一场教育与心理发展史上的闹剧,而目前中国大地上还有千千万万生活在学校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水深火热”当中的青少年,我们其实更应该关注他们的命运。
可能有些老人知道中国传统教育当中有这么一句谚语:宁养贼子,不养痴儿。这样一句简单的话,放在今天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贼子”并非意味着培养出来的孩子都去当祸害一方的贼人,“贼”是一种独立的精神,每个成功的人内心当中都存在“贼”的生存价值理念,而这些自由的心理诉求,实际上却与我们当前的教育存在一定的冲突。我们看到,“问题孩子”往往出在“胁迫”当中,真正的学习高手亦然能够成才,恰恰证明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慧根”,有些孩子擅长传统的学习,有些孩子却善于动手研究。教育的目的应该是发倔孩子的能力,将所有的孩子全都压迫至一个方向,心理发展受到束缚,往往就是牺牲“贼”的精神而培养出越来越多“痴儿”的危险行为。
因此,作为心理工作者,我们希望教育顺其自然,通过与教育、家长的共同努力,解决孩子成长当中的障碍,自然而然的发展,往往就能创造出我们曾经所认为的一个又一个奇迹。学习的成绩可以用非常手段获得提高,但是每个孩子的情商与心理发展却必须水到才得渠成,需要时间与阅历共同注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