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166-0800 010-68656355 010-68660760 010-68638697
幸福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培养孩子对幸福的感受力,才是挫折教育的根本目标。
您谈到痛苦是快乐之门,我觉得不合适。实际上痛苦是一种无奈的情况,只能说面对无奈的情况,高兴是这样不高兴也是这样,我还不如高兴一点。现在对于挫折教育,很多文章说,有不少人是经历了痛苦才能幸福,似乎不经过痛苦就不能幸福。事实上,纵观历史,还是在和平安逸富足的家庭环境中,人才能取得更多的成就。我们虽然提倡抗挫折能力教育,但是不能偏颇。
我的理解是,并不一定要经过大的挫折,才能获得幸福获得成功。我们不需要把孩子推人灾难之中,孩子更需要和谐幸福的生活环境。我并不提倡办吃苦夏令营。功利化的教育不会有好的结果,吃苦夏令营就是太功利了。我觉得让孩子到大自然中去是很好的,但不要特意去吃苦。我觉得应该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美好,比如农村的田园风光,山河湖海的壮丽。人只有真心喜欢,才会产生情感,这种情感才会有助于孩子健康人格的形成。比如我喜欢家乡青岛,因为它美丽,如果是穷山恶水,能喜欢它吗?在和平社会,要让孩子在美好的生活中培养高尚的情怀和幸福感。
我所说的痛苦是快乐之门,是有特定意义的。人在生活中有时会面临一些挑战,它并不是你所愿意的,但又不得不面对,比如考试不及格等。这些挫折有可能成为你的不幸之门,因为你被吓住了。但如果你闯过了这一关,你的能力可能就增强了。痛苦是快乐之门,是说人战胜挑战后会有一种成功和幸福的感。觉,但仅限于这个意义,不能绝对化。
目前西方有一个颇为流行的观点,幸福既是一种外部的状态,也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幸福状态易来易失,如给孩子一件新玩具,孩子欢呼雀跃,但这种情绪很快会消失。幸福的品质却十分稳定,这是一种感觉良好和产生乐观的素质。父母和老师在培养孩子幸福品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您觉得父母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培养呢?
首先,父母应重视营造家庭宽松的氛围,在把握大方向或大原则的前提下,尽可能给孩子更多的选择,而不应事事以自己的喜恶去强求一致。尽管有时孩子的选择实际上对孩子来说是痛苦的,如幼儿偏要吃辣的东西,但他们可从辣的痛苦中”‘晤”出点道理。每一个父母都应清醒认识到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呵护孩子,孩子要到社会上去摔打,建立广泛的人际关系,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以及父母与他人交往的基础上的,热情好客,待人诚恳宽容的父母对孩子有很好的影响。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战胜挫折的基础。
其次,在一些富裕国家,人们已深刻认识到物质条件的优厚并不与孩子的幸福感成正比。在适当的物质生活保证下,要教会孩子除了物质外,如何在内心创造一种快活的情绪。目前流行一句话叫“幸福的人过着一种平衡的生活”。我们强调,在“挫折教育”中应培养孩子从多方面获得幸福的能力。把幸福只寄托在一种追求上,往往最终是痛苦的。一类孩子因父亲不让其玩电子游戏而整天闷闷不乐,而另一类孩子却很快从另一种游戏中找到欢乐。广泛的兴趣爱好和灵活地调整目标对那些有“专长”的孩子尤其重要。
第三,“挫折教育”的另一重要内容就是培养孩子受挫后的恢复力。乐观的孩子不是没有痛苦,而是能很快地从痛苦中解脱,重新振奋。父母应该认真培养孩子在“黑暗中看到光明”的自信心和技巧。
总之,挫折教育就是使孩子不仅能从别人或外界的给予中得到幸福,而且能从内心深处激发出一种寻找幸福的本能。这样他们在任何挫折面前才能泰然处之,永远乐观。我要特别提醒父母,你们对生活的态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孩子对挫折的认识。
患得患失、斤斤计较、悲悲戚戚的父母常常有同样品质的孩子。父母不要把生活中的小事看得太严重。我读过日本女中学生写的《十七岁》一书,当他们兄妹在学校屡受欺负,自信心几近崩溃之时,妈妈决定带两个孩子去参观世界奇观——科罗拉多大峡谷。妈妈说,去大峡谷只是为了让孩子体验世界很大,人很渺小,只是为了让孩子接触和了解大自然。这种母爱太不同了,它成为孩子永远的精神支柱。当你遇到一点小挫折时,不要钻牛角尖,不要陷进去。只是一个小问题呀,生活的天地是非常广阔的,机会无限。生命多可贵呀,还有很多事情需要体验呢!小小的挫折算不了什么。好的家庭教育应该让孩子心胸如海,一次考试不好算什么,心中有太多的美丽就不会计较一时一地的得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