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166-0800 010-68656355 010-68660760 010-68638697
至于好人,似乎是没有了第二部分“我有需要”,而只剩下第一部分“需要是有罪的”。
譬如杨丽娟的父亲杨勤冀,他好像是一个没有任何需要的人,当别人试着满足一下他最基本的需要时,他都会避之而唯恐不及。他去最好的朋友家,他宁愿蹲在地上,别说沙发,甚至朋友给他一个小板凳,他都要拒绝。
但是,这也不是真的,哪怕像杨勤冀这种级别的超级好人,他也仍然会有需要,并且他会有巧妙的方式来满足自己的需要。
什么方式呢?就是通过满足别人,尤其是自己最亲近的人。
所以,杨勤冀这个似乎没有任何需要的父亲,有了一个为达到目的而不罢休的女儿。
杨勤冀这样的故事看起来是极端的,似乎不多。但其实,类似这样的故事在我们这个国家可能比比皆是。
譬如,一个对自己苛刻到节俭的妈妈带女儿去超市,说,挑吧,你看吃什么咱们就买什么。
女儿很高兴,挑了一些自己喜欢的零食。
接下来,妈妈又特意挑了一些更昂贵的。
然而,回到家后,妈妈突然间觉得女儿吃零食的样子很贪婪,于是歇斯底里地爆发了:“你知不知道我们家日子多难过,你为什么这么贪婪?!”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豆瓣“父母皆祸害”小组中,一个网友讲了一个更恐怖的故事。一次,她拒绝了妈妈给她买的衣服,结果妈妈爆炸了,她大喊:“你还不如去吸毒,吸毒的话你还会知道需要我的钱。”
这三个例子中,父母们都是没有什么需要的好人,而且他们都想过度地去满足孩子的需要,以此来释放自己潜意识中隐藏着的蠢蠢欲动的需要,然后又将“需要是有罪的”的这种负罪感转移到儿女身上。
大学的时候,我喜欢一个女孩,觉得她配得上拥有最好的一切,甚至我想象自己挣很多钱,让她吃最好的、穿最好的、用最好的……但同时,我又觉得她是一个“坏女孩”。
我是一个好人,好人其实很多时候蛮卑鄙的。
因为对自己有这样的洞察,我至少是在咨询中对“坏人”们会有很深的理解与接受。
有时候,亲密关系中的“坏人”真的是极度可怜。
一个女孩对我说,她自私自利。这是一个准确的自我评价,我问她,如果最自私自利是10分,你的自私自利是几分。
她说,9.5分。
我又问她,你父母的无私程度是几分。
她说,一个9分,一个8.5分。
我对她有很深的了解,因而对她有很深的同情。她的父母童年时没有得到什么关爱,也就是说,他们的需要没有机会得到满足。后来,他们因而严重压抑了自己的需要,他们还将这种压抑神圣化,觉得这样自己就是一个好人。同时,这种心理的另一面就是,那些需要得到充分满足的人就是坏人。
有了女儿后,他们被压抑的需要通过极度满足女儿而释放,但他们又将“需要是有罪的”这种心理投射到女儿身上。如此一来,女儿就背负了非常沉重的负罪感,她说自己自私自利时,看起来像是没所谓,这其实和哈米尔的心理是一样的,她不允许自己内心的负罪感涌出,因为负罪感太多太重,一旦涌出就犹如河堤崩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