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预约: 182 1025 4295 135 2256 4022 182 1064 6061

咨询热线:400-166-0800   010-68656355   010-68660760   010-68638697

心理咨询首页 >> 神经症 >> 强迫症 >> 接受,把你带向自由之路

接受,把你带向自由之路

2012-11-02 16:17:25 作者:知馨国际心理 来源:知馨国际心理咨询机构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没有学会接受之前,我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到别人身上,期望别人为自己改变一下,那么自己就得救了。但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不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改变的。所以,这种期望注定会失败。学会接受之后,我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答案。由此,我们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并最终获得更大的自由。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

  这是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著名诗句,写出了我们对自由的无比向往。一个40多岁的朋友说,他们高中同学聚会时,做了个小调查“什么是最重要的”,结果一半以上的人给出了一个共同的答案:自由!

  自由分很多种,有权利上的自由,有行动上的自由,也有人格的自由。权利和行动的自由很容易被限制,但人格的自由很难被禁锢。

  人格的自由很重要,它是我们的独立之本、健康之泉,也是我们创造力的基石。

  不过,我们很容易自大地以为,人格的自由是很容易获得的。譬如,我们以为可以随意左右自己的心情,可以轻率地进行各种各样的选择,可以轻易地建立一个亲密关系,也可以轻易地切断一个亲密关系……总之,我们把随心所欲理解为了自由。

  实际上,这种自由是假自由,甚至是对心灵的禁锢。

  譬如,遇到了重大的问题,你不面对,却认为,不处理你也可以很快乐,那么这快乐一定是表面上的,那个问题只是被你压进了潜意识,继续像毒瘤一样破坏你的心灵。于是,你白天对着许多人微笑,到了夜晚,你只好独自呜咽。

  譬如,为了彰显你的自由精神,你随意地做选择,又随意地逃离,你以为你可以轻松地结束你的任何事情,可以忘记一切烦恼,只留下快乐在记忆中。但实际上,任何事情一旦发生,都注定不可改变,且不能被遗忘,它将永远对你发挥影响。

  再如,你轻易地建立一个关系,又轻易地切断一个关系。你以为,这才叫自由。但实际上,任何关系都有生命,而且这生命起码与你的生命一样长,甚至还会在你的家族中遗传。

  实际上,追求人格的自由,结束已经发生的事实对我们心灵的羁绊,只有一条途径:接受已经发生的事实,承认它已不可改变。

  假若你做到了这一点,那么过去的事实仍然存在,它并未消失,也未被你遗忘,但你对它的纠缠就结束了,而你也由此获得了自由。

  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说,一个人的人格就是这个人过去所有人生体验的总和。

  从这一点上而言,任何过去发生的事情都不容否认,因为否认自己经历的任何事情,就是在否认自己人格的一部分。否认自己的一部分,就会或轻或重地导致人格的分裂。

  并且,被否认的那一部分,绝对不会因此而消失,它只是被你压抑进潜意识而已,仍然在对你发挥影响。更糟糕的是,当它们发挥作用时,因为是来自潜意识,你的意识对它们一无所知,于是你对它丧失了控制能力。

  一个人假若常常失去控制,那么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因为他把自己太多的事情压抑进了潜意识。

  这是最简单的否认,即我们对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实置之不理,认为自己那样就可以摆脱它的控制了。

  还有另一种否认。很多时候,我们会像小孩子一样,认为过去一些不好的事情不应该发生,一些人不应该那样对待自己。就好像是,过去那些事情,还可以纠正过来似的。

  这两种否认,都会令我们在不好的事情中越陷越深。我们本来是想摆脱这些不好的事情对自己的消极影响的,但结果适得其反,它们对我们的影响反而越来越重。

  想结束这些不幸的事情对我们的影响,从而令自己的心灵获得自由,我们只有一件事情可以做:接受!

  所谓接受,即直面我们人生中的所有真相,深深地懂得,任何事实一旦发生就无可更改,而且不管多么亲密的人,我们都不能指望他们为自己而改变。

  没有学会接受之前,我们都会把注意力放到别人身上,期望别人为自己改变一下,那么自己就得救了。但任何一个独立的人,都不会按照我们的要求去改变的。所以,这种期望注定会失败。

  学会接受之后,我们就会把注意力转移到自己身上,深深地懂得,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答案。由此,我们开始努力改变自己,并最终获得更大的自由。

  接受过去

  有一对什么样的父母,是我们最大的命运。父母,不只是我们物质生命的给予者和保护者,也是我们心灵生命最重要的影响者之一。

  好的父母,未必能很好地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但却一定会给我们健康的心灵。糟糕的父母,可能会很好地满足我们的物质需要,但却会给我们留下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

  不过,糟糕的父母之所以会让我们形成心理问题,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不愿意接受一个事实——我们的父母不够好,我们幻想自己应该有更好的父母,我们甚至会尝试去改变自己的父母。

  然而,这种改变的努力注定会失败。因为,除非父母自己意识到,他们的教养方式有问题必须改变,那样改变才有可能发生。极少有父母,会因为孩子要求他们改变而改变。

  在采访幼儿教育专家孙瑞雪时,她给我讲了一个小故事。她的蒙特梭利幼儿园里,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开会,最后,他们得出了几个结论,其中两个是:

  父母是不可改变的!

  我们越想改变父母,他们就会越糟糕!

  三四岁的孩子得出了这个结论,令我大为惊讶!我不禁感叹,天哪,要是我们小时候都得出过这个结论,而且将它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那么大多数心理医生可以改行了。因为,假若一个孩子坚守这两个信条,那么只要他的父母不是糟糕得恨不得杀掉他,这个孩子总能靠自己的力量得救的。

  实际上,多数心理问题,就是因为我们小时候拒绝接受自己的父母,拒绝接受这个生命中最大的命运。相反,我们渴望改变父母。这种渴望注定会失败,于是我们将这个渴望深埋在心底,长大了,再按照这个渴望去选择配偶,并像童年渴望改变父母一样来改造配偶。

  譬如说,有过一个暴虐的老爸的女孩。她小时候,极可能会产生过要改造暴虐的爸爸的愿望。但是,正如蒙特梭利幼儿园的那几个孩子得出的结论,她这个愿望一定会失败的,而且她越想改造爸爸,爸爸对她就越糟糕。结果,屡屡受挫的她,只好把这个愿望深埋在心底。

  当然,只是深埋在心底,成为潜意识的一部分,而不是消失。

  结果,等这个女孩长大后,那些有暴力倾向的男子,会对她有非常大的吸引力,他们好像磁石一样,吸引着她接近他们、迷恋他们。同时,那些充满爱心的好男子,对这个女孩却缺乏吸引力。

  这种吸引力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深埋在女孩心底的改造梦想。以前,她渴望改变暴虐的老爸,但失败了。现在,她渴望选择一个同样暴虐的男子,继续去实现她潜意识深处的改造梦想。

  但是,她的意识不明白自己在做什么,因为那个改造梦想是源自潜意识深处的。于是,这种有暴力倾向的男子对她的吸引力,她就只能用迷恋、激情式的爱情、上天注定等等词汇来描述了。

  然而,正如她童年时的改造梦注定会失败一样,她成年后的改造梦一样也会失败。这些被她的潜意识选中的男子,像她的老爸一样,首先是不可改变,其次是她越想改变,他们就会变得越糟糕。

  结果,她会带着满身的伤痕离开这个有暴力倾向的男子。接下来,她又投入另一个有暴力倾向的男子的怀抱。

  这是很多好莱坞女明星的人生写照。譬如哈莉•贝瑞,她小时候有一个糟糕的黑人老爸,既不负责任,又常暴打她的妈妈。长大后,贝瑞几次婚姻,都是选择了同样有暴力倾向的丈夫。结束第二次婚姻后,贝瑞伤心地说,她“不会再有婚姻”。

  贝瑞要想结束她的这种强迫性重复,她就必须承认并接受自己的命运,像那几个三四岁的孩子学习,对自己说:父亲是不可改变的,有那样一个父亲,是我的命。

  假若她能发自内心地做到这一点,那么她势必会号啕大哭几场,为自己那么悲惨的童年,也为自己那么悲惨的人生经历而悲伤。但正如《心灵的七种兵器之一:最纯的悲伤帮你告别悲惨往事》中所诠释的道理,真而纯的悲伤,会帮助她告别——注意,不是忘记——悲惨往事。

  如果做到这一点,她会发现,她喜欢的男子类型,好像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只是因为,当她学会接受自己有一个糟糕的老爸的命运后,她潜意识深处的改造梦想也随之消失。没有了来自潜意识的病态渴望,那些暴虐男子自然就对她没有什么吸引力了。

  接受当下

  渴望改造别人,其实是一种自恋状态。

  这不难理解,因为我们或多或少都是自恋的,而年龄越小,这种自恋就越严重。童年的自恋有两种含义:

  好的东西,小孩子会认为是自己所导致的,譬如假若爸爸妈妈关系很好,一家人温馨和睦,小孩子就会想,这是他造成的;

  坏的东西,小孩子也会认为是自己导致的,譬如父母离婚,小孩子会觉得是他的错,假若他做了什么,也许父母就不离婚了。

  好的父母,会把孩子安全地带出自恋状态。孩子最终会明白,什么事情是他的责任,什么不是。但糟糕的父母,有时会指责孩子,假若父母一方说,我们离婚就是因为你,那么这个孩子会遭到致命的打击,他可能会终其一生都有深深的内疚感,因为他相信是他让父母离婚了。

  我们不只是在童年才自恋,长大了一样也会自恋。并且,童年越缺乏爱的孩子,长大后会越容易自恋。

  这时候,我们会以为,自己特别强大,特别有力量,可以很自由地做很多事情。但是,当我们自恋地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就会忽视很多重要的信息。这正是我写这个“心灵的七种兵器”系列文章的目的。

  作为成年人,我们最容易自恋的一点是,既然悲伤、愤怒、内疚和恐惧这些消极的情绪那么伤人伤己,那么干脆“消灭”掉它们算了。

  接受悲伤

  于是,我们尽可能伪装地不悲伤。但没有悲伤,我们就无法与悲惨往事做一个告别。一个女子,丈夫突然出车祸去世,她忍住悲伤,极力地安抚公公婆婆等亲人,独自一人操办了丈夫的葬礼。为了不引起亲人的悲伤,她在丈夫的车祸现场和葬礼上都没有表达深切的悲伤。之后,还是为了公公婆婆,她强装笑脸,像一个模范儿媳一样,无时不刻都在关注他们的感受,用各种办法逗他们开心,帮他们忘却悲惨往事。

  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自己的问题越来越重,她失眠、焦虑、忧伤,最终陷入了深深的抑郁。后来,在心理医生的帮助下,她好好回忆了一下丈夫出事前后的细节,放肆地、无比伤心地大哭了几场,才从这种状态中走了出来。

  丈夫意外去世的事实已无可更改,这一点不容否认,她只有接受。那么,相应的,丈夫去世后,她无比的心痛和悲伤也是事实,这一点也不容否认,她必须接受并给予尊重。

  实际上,悲伤是大自然给她的馈赠,只有借由悲伤,她才能从失去最挚爱的亲人的伤痛中走出来。其他任何办法,都做不到这一点。

  接受愤怒

  再如愤怒。愤怒其实是在提醒我们,别人对你侵犯得太厉害了,你要告诉对方:停!你不能再侵入我的空间。

  但是,因为愤怒是最容易伤害别人的,所以我们很容易拒绝愤怒。尤其是在家里,我们最容易抵制愤怒。因为,我们会想,既然你爱家人,怎么能对家人愤怒呢?

  然而,无论多么至亲挚爱,假若另一个人不尊重你的地盘,经常指挥你控制你的时候,你一样会愤怒。

  一个女子说,她5年之内只回了两次家,因为“回家谁都不舒服,还是少回为妙”。但是,当我让她描述自己的家庭时,她的父母虽然不能说完美,但好像也没有做过严重伤害她的事情。那么,她怎么对父母这么疏远呢?

  最终,我们一起找到了答案:她的妈妈太爱指挥她控制她了。小时候,她的妈妈为她安排一切,已令她烦不胜烦。现在,她工作了,结婚了,都有自己的孩子了,她的妈妈还是要女儿听她的话,要是女儿不听,这个妈妈就非常生气。

  这个妈妈如此爱侵入女儿的空间,女儿不愤怒才怪。但是,妈妈是最亲近的人,按照规矩,她不能对妈妈表达愤怒,她也不能接受自己会对妈妈愤怒这个事实。但愤怒是天然产生的,不会因为我们不想愤怒就可以不愤怒。结果就是,她意识上不怎么愤怒,但潜意识却表达了极大的愤怒——5年内只回两次家。

  假若这个女子想改善她和妈妈的关系,她就当尊重自己的愤怒,并带着这种情绪与妈妈沟通和交流。这种沟通和交流,一开始一定是不愉快的,但它会把关系带向好的方向。因为,只有适当地表达出愤怒,她的妈妈才会适当停止对女儿的过分干涉,随后,女儿也会相应地亲近妈妈。

  接受内疚

  还有内疚。内疚,本来是一个信号,告诉你,某个关系的付出与接受,已经失去了平衡,需要调整了。

  但是,内疚的感受是如此不舒服,所以很多人渴望自己对亲朋好友一定要做到“仁至义尽”,甚至还要求自己对所有人都做到这一点。

  然而,当你这样做的时候,你其实就是把你的内疚的感受,转嫁给了你的亲人或其他人。

  所以,我们不难看到,一些好得出奇的好人,却让我们避而远之。因为我们不想承受他们强加给我们的巨大的内疚。并且,这样的好人,因为他们离自己的内心太远了,你会感觉很难和他们建立更深的关系,因为从不内疚的他们,仿佛有一道厚厚的墙壁,把你和他隔开。

  一个心理学家说,拒绝某一种情感的人,势必会拒绝所有的情感。所以,那些从来都是“仁至义尽”的好人,因为他们拒绝了内疚,结果就是,他们也顺带着拒绝了所有的情感。

  对他们而言,建立一个关系太可怕了。因为,若想深深地建立一个好的亲密关系,必须要深深地付出,也必须要深深地接受。一个关系,就是在相互的付出和接受的循环中不断发展的。假若一个人只付出不接受,那么他就不可能与人建立很深的亲密关系。

  由此,我们不难见到,那些特别“仁至义尽”的好人,他们在社会上会享有很高的声望,但亲人会对他们怨声载道。如果你能深入地去看一下这些好人的生活,你会发现,亲人抱怨他,并不是因为他太爱帮人以至于不顾家了,而是因为亲人觉得离他很远。

  接受恐惧

  与悲伤、愤怒和内疚一样,恐惧也是一个非常不讨人喜欢的情绪。并且,它比其他的负性情绪更令人讨厌,因为它把我们打入了一种无能为力的状态。

  但是,最不讨人喜欢的恐惧,其实具备着最重要的价值。只有恐惧,才能强有力地打破我们的自恋状态,告诉我们:你,真地很渺小,你,必须放弃一些虚假的自大,而去寻找真正重要的东西。

  关系,尤其是亲密关系,是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所以,最令人讨厌的恐惧,其实就是在警示我们,人啊,你不能自恋到以为一个人就OK了,你必须寻找你的另一半,必须和另外的存在建立起深深的情感关系。

  假若你一直自大而孤独,那么恐惧就会一直袭击你,直到你真正能听懂恐惧的提示,并向关系顺从为止。

  接受关系

  真而纯的情绪,是源自当下的情绪,它在提示我们,你现在欠缺什么,你现在应当弥补什么。

  由此,不管这真而纯的情绪是什么,我们都必须尊重它,接受它,并听从它的指引,从而让我们走上心灵成长之路。

  也有一些沉溺性的、歇斯底里的情绪,假若你经常失去控制地发泄情绪,那么,这种情绪一般都是在提示你,你的过去大有问题,你的潜意识大有问题。并且,你的情绪一定是在玩刻舟求剑的游戏,你现在发泄愤怒的对象,是被愿望了的,你要回到船出发的源头,到那里去寻找答案。

  自由与接受,看似是一对矛盾。因为我们一般的观念会认为,自由是积极进取的,是展现自己的力量,而接受是消极的。但是,积极的自由观很容易夸大个人的力量,而忽视我们存在的卑微性。

  假若你明白了自己存在的卑微性,你会明白,你越懂得接受,你的心灵所享有的自由度就越高。

相关标签:北京心理咨询,接受,心理疏导,心理咨询,压力疏导

心理咨询热点文章
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88号SOHO现代城1号楼3105室
全国统一情感咨询热线:400-166-0800
预约电话:010-68656355 010-68660760
    010-68638697
值班手机:18210254295 13522564022 18210646061
预约QQ:2977961070  1041852541
    1246566070  
MSN: love_expert@live.cn
   love_expert_1@live.cn
商务合作:010-88682619 QQ:2844171494
上班时间:上午9:00-----下午6:00,
下班时间、节假日,请拨打手机预约
*乘坐一号地铁在大望路地铁下车,从C口出即到
*乘坐公交车:1,4,57,715,677,852,984,974,402
405,605,30,31,11,667,668,312,810,930,938等路公交
车在八王坟南、八王坟北、八王坟东、八王坟西
各站都可以下车,步行五分钟左右即到

心理首页 | 企业介绍 | 婚姻心理咨询 | 恋爱咨询 | 青少年心理咨询 | 北京心理咨询专家 | 预约流程 | 付款方式 | 知馨博客 | 联系方式 |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建国路88号SOHO现代城1号楼3105室
预约电话:010-68660760,010-68638697,商务合作:010-88682619
邮箱:love_expert@163.com
知馨国际北京心理咨询机构 版权所有 违者必究
技术支持:知馨国际北京心理咨询中心
国家信息产业部:京ICP备09045199号-1  
在线免费心理咨询
在线匹配心理咨询师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MSN
MS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