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询热线:400-166-0800 010-68656355 010-68660760 010-68638697
在某些求助者身上,治疗师会发现一种矛盾或对抗。对抗的一方是:当事人把一切问题归咎为一个情况(如“脸红、出汗”),心急火燎地要弄明白一切。他们前来寻求心理咨询,似乎就是要得到一个答案,以为有了一个答案,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了。我把当事人的这一倾向称为“为什么”。对抗的另一方是:自从出现某种“异常”的情况,他们一直都在问为什么。最开始是自问自答,不得其解。接着转向环境提问。周围的人,特别是他们的父母,总会提供各样的答案,但他们的“为什么”反而越来越多,以至无穷,父母终于无奈,周围人纷纷趋避。最后,他们扛着“为什么”前来寻求心理咨询。如果咨询师只是给他们提供答案,试图用生活的常理来说服他们,会被套进一个无休止的问答循环,治疗很快会变得无效。我把当事人的这一倾向称为“凭什么”——意思是说,他们并非真的想知道为什么,对于提供的答案,他们会有一种潜意识的抗拒:“凭什么听你的?这些道理我也懂。”
可以这样说,“为什么”是表面的,“凭什么”是深层的。如果治疗师只在表面上回答“为什么”,就无法触及到“凭什么”的层面,治疗只能是扬汤止沸,不能釜底抽薪,甚至沸不能止,反而烫伤自己和对方。当我们说到心理咨询的“专业性”,其中包括,心理咨询不是在说理的层面上进行,在某些根源性的东西没有得到领悟和处理之前,说理总是无效的,甚至是有害的,会使症状变得更加严重。举例来说,一个人不敢出门,因为他担心出去会有陨石落下来把他砸死?这听起来荒诞不经,但你却无法以理服人。他问你:“如果我走在街上,会不会有陨石正好落在我头上把我砸死?”你对他说“不会”不能解决问题。他也知道不会。但他会继续问你:“为什么不会?”意思其实是说,“凭什么你说不会?”从绝对的意义上看,哪怕你是世界顶级的天文学家,也无法保证这样的事情不会发生——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天文学的问题。因此,他有理由害怕,他有理由坚持害怕下去。你的道理,你的科学,无法让他不害怕。因为,他的害怕扎根很深,说理只是触及其表面,但不能动摇其根柢。这个根柢是什么?我称它为“内心的倔根”。
倔根的形成
如果治疗师不了解“内心的倔根”,就很难明白坐在面前的这个人——他在生活场景中缺乏自信,犹豫不决,没有主见,轻易放弃等,在咨询室里却如此固执,执迷不悟,逆反,拒抗,坚定不移、持之以恒地捍卫他的症状。继而你了解到,他持守着某个荒唐可笑的恐惧,一年、两年、五年都过去了,他生活的资源日渐耗损,最好的生命时光正在虚度,他却绝不改变,绝不放弃——当然,他言之凿凿地反对说:“不是我不放弃症状,而是症状抓住我不放。”于是,他继续问着“为什么”和“凭什么”,把症状维持下去,五年、十年,乃至一生。他简直是不惜毁掉自己的一切,而且有充分的理由那样做。
没有适当的表达,会导致不适当的压抑。那些在生活环境中不断压抑自己、没有主见的人,会在暗中长出一个“倔根”。随着他们在生活中不断放弃,内心的“倔根”在茁壮成长。生活中所有的压抑,退缩,不肯定,不坚持,不承担,不表达,都点点滴滴被抑制到内心,成了培育“倔根”的养料。那未能表达的许多个意愿,会在内心变成极端的欲求,那长期习惯的无数次放弃,会在内心形成逆反的情绪。我们几乎可以肯定地说,“倔根”是在受压抑的环境中培植出来的,而“倔根”的生长发育特别发生在幼年时期。家庭环境中培植“倔根”的条件或因素有许多,如:父母对孩子过度宠爱或过于强求,过多体谅或过于忽略,包办代替与过度保护,过多威胁与剥夺,过度敞开或封闭,太要面子与太讲规条,过多赞赏孩子聪明或过多嘲笑孩子愚笨等,都会在孩子的内心培养出“倔根”来。如果这种“倔根”有足够的能量,到青少年时期,它就开始崭露头角。哪怕只是小荷才露尖尖角,也足够让许多父母惊讶、惶惑、慌乱、失措、无奈:在他们眼中一直乖顺的孩子,怎么突然间仿佛变了一个人一样?!
随着当事人长大成人,他会带着这个隐而未现或初露端倪的“倔根”进入社会环境,会继续发展一种外面受压抑而内心长倔根的生活模式,这个“倔根”就会继续朝当事人的生命系统里延伸和发展,从情绪、思想、意志、行为里汲取更多的养份,变得更加盘根错节,根深蒂固。受到生活中某个偶然事件或某种特殊环境的刺激或激发,这内心的“倔根”就开始以症状的方式出现,开始宣告它的存在,展示它的力量——最开始,它在理性的土地上冒出苗芽时,看上去幼稚弱小,显得滑稽可笑,如,“人有没有原罪?”“有一天狗从我身边走过,碰到我的腿,我会不会得狂犬病?”“我去理发,会不会感染上爱滋病毒?”“为什么我跟人讲话会脸红、出汗?”当事人提出这样的问题时,他的每一个亲人都以为这很简单,并且每问必答。但问着答着,父母受不了了,周围的人(甚至一些咨询师)也受不了了。他们不大知道,这些小小问题的背后有十分强大的非理性能量,来自当事人内心里培植了多年的“倔根”——那里充满了盲动的力量:受到无数次威胁而形成的恐惧源在要求绝对的保障,遭到多少次剥夺而形成的需求空缺在寻找无餍的补偿,一个个被压抑的意愿构成极端的欲求一定要在任何事上十全十美,多少个未实现的渴望组成的最高的期待非要把自己变成神祗不可。它们像被施了魔法,变成了一种强迫性的症状力量,简直要摧毁一切理性,要颠覆整个世界,让一切听命于它的意志和欲望——它用“为什么”求证一切,它用“凭什么”抗拒一切。需要反复提醒:家庭环境中的溺爱与专制等会在孩子生命里培植出一个“倔根”,它深植于潜意识,它对生命成长产生阻碍,对自己与他人造成伤害,它会表现为情绪的困扰,心理的症状,人格的障碍。甚至,没有处理的“倔根”上会长出一个人的命运。
倔根的作为
“倔根”扎根于潜意识里,那里有一个创伤性的需求空缺,它只求满足自己的欲求,不顾一切。症状的本质之一,是追求代偿性的满足,在它背后有一个永不餍足的饕餮大口。举例来说,有一位二十多岁的女性求助者,她身上几乎具有人类中最好的生命资源和生活条件:年轻貌美,名校毕业,留学海外,家庭富有……但这一切不能把她变成女神,使她超越自我的局限或免于现实的困难。当生活不如人意的时候,她独自走回到过去,在幼年时期的一个小小丧失里滞留与徘徊——她五岁学画,表现出“非凡的绘画天赋”,但妈妈的一个“借口”使她未能继续上绘画班。二十年来,她对妈妈有持续的抱怨,对未能实现的绘画才能有无限的联想。在她的解释里,这简直是一切自我困扰与生活困难的根源,使她动辄把现实中某个无法实现的目标当作唯一的、绝对的、生死攸关的东西。时过境迁,物是人非,幼年那个未曾实现的意愿成为无法弥补的空缺,在当事人身上激发出各种代偿行为,如追求世界的一切,要让自己完美,这样的行为简直具有一种“殉道”的意味,似乎要让自己成为那个至高无上的意义的祭品。如果遇到阻碍或者不能立刻实现某个目标,她就让自己痛不欲生,陷入焦躁和抑郁。她的行为表现是,用“为什么”去追求意义,又以“凭什么”抵抗医治与成长。
“倔根”滋生盲目的执着。这种执着不是出于自我觉知和自我确认,而是把坚持的力量倒行逆施,用于不适当的地方,不能创造价值,反而造成遗误和损害。我们可以说,症状的本质就是不适当,其行为显示为一种错位或倒置:当事人本来是想追求最高的价值,却在不断进行一种无意义的重复行为。
“倔根”滋生过度的情绪关注。它显示:当事人持有一个基本信念——生活必须是快乐的。如果心情不好,他就停下来为心情不好而焦虑,把生活放在一边,不做事,不与人交往。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当事人盯着自己的情绪状态,生怕哪里出现一丝“异常”。但他越是盯着情绪,情绪越是敏感和不可靠,头脑里闪现一个念头,生活中发生一件小事,都会“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当事人像是驾着生命的小舟,随着“为什么”与“凭什么”的情绪波涛忽而抛向浪峰忽而跌入浪谷。他没有等来好情绪,反而等来症状。
“倔根”渗透了极深的猜疑。这种猜疑弥散当事人的情绪、思考,以及学习、工作、与人交往等生活行为,使他做什么,怀疑什么,一边做,一边怀疑。当事人陷入这样的生活状态:总是卡在中间,悬在半空,不能这样,不能那样。这种猜疑也反映在心理咨询方面,表现为:接受心理咨询之前,他怀疑这有没有用。开始接受心理咨询,他怀疑是不是太晚了。心理咨询过程中,他不断用“为什么”和“凭什么”来拒抗对自我与生活的探索,以及对问题解决策略的探讨。他有一个潜意识的目的,要保护症状,而不是消解症状——因为,本质地讲,症状是一个避难所,为逃离生活困难与自我困扰的当事人提供庇护。而治疗意味着,当事人得从这里走出去,回到所来之处,面对和处理那些困难与困扰。
“倔根”隐藏着极深的不安全感。这种不安全感使当事人不能承受暧昧。任何一个模糊的地方,都可能潜伏着不安全因素,他要立刻弄明白一切,以保证万无一失。生活在一个总有模糊与阴影的世界里,当事人时时感到惶惶不安,生活中和内心里出现任何一点不分明,都会逼迫他前去检查与验证。出于不安全感,他会在人际关系中寻求依赖与补偿,但为了让关系有绝对的保障,他会强求对方。因为害怕失去,就去控制,不给对方留任何空间,结果反而造成损害,以致失掉关系。同样出于这种无意识的不安全感,他会要求尽善尽美,而患得患失,凡事犹豫不决,不能做出选择,或者在选择之后又后悔不已。他也会苛求自己完美,因为得不到完美,反而觉得自己一无是处。总之,当事人要掌控一切,结果让自己累得不堪,反而过着失控的生活。
“倔根”由许多受压抑、被损害的经验凝聚而成,表现为一种无意识的防御与逆反。症状反映,当事人受到逆反情绪的支配,会筑造心理上的防御系统,小心翼翼地保护一个敏感的、容易受伤的自尊,回避关系,排拒资源,使其内在潜能受到抑制,陷入自我封闭、资源匮乏的状态。
“倔根”里有一种虚幻的力量,它损害当事人的自我意识,取消其生存的实在意义,遮蔽他的价值感,使他在生活中漂若浮萍。它让人不敢坚持真实的自己,过于在乎别人的看法,总是讨别人的欢喜,不断削弱自己,乃至失掉自己。受到虚幻力量的支配,当事人滞留在创伤的片断经验里,而不能进入现实的经验。他四处寻求安慰,以至发展出自我安慰的症状行为,在这种虚幻的安慰中失掉了现实。或者说,他在现实生活中飘浮于事,飘浮于人际关系的表面,沉溺于各样的联想与幻想,成为无心的、不能扎根的人。他的自我意识或自我觉察损伤了,生活在飘忽的感觉里,经而不验,随波逐流,“如同行尸走肉”,模模糊糊。有一个当事人反省,“这就是我一直没有什么记忆的原因”。
“倔根”的本质是刻板的,而非变通的。对自己的“倔根”无所觉察的人,就像一个人扛着长杆进城门,只知横着进去,不知竖着进。他们扛着长杆,不能畅顺地进入学习、工作、人际关系的大门,更不能登堂入室。
“倔根”的本质是逃避的,而非直面的。它让人一难受就转移,用过去破碎的创伤经验对生活作出阐释,把症状变成理由,躲在理由里,听凭现实一切都在耗损。
“倔根”是……
最后,症状不是一个可以从生命中抽离或分割出来的具体物,它背后有一个无形的“倔根”(象征的说法),其根须伸展到生命系统的各个方面,阻碍生命有效行使功能。症状无法通过动手术割除,不能通过药物消除,也不能用一个方法、一通道理一下子连根拔起。心理咨询是一个系统工程,治疗师探索当事人的生活经验与生命系统,从中检测出“倔根”影响的每一个部分,渐次深入地消解它的非理性能量,循序渐进地进行全面修复(至少修复其关键部分),使个体尽可能恢复和发挥生命的功效。